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關於畢挑

夏日,蟬鳴、湛藍、稻浪、烈日、口渴、涼風、溪流、汗水、...
單車一路上,五感混雜的滋味,化成一抹今日畢挑的一個畫面!

路線是台11、 193、鄉道、台9、畢業生孩子們家長群、一學期訓練、...
這次的畢挑,是我第三次擔任領隊的花東單車行,曾經萌芽的正在成長!

在2010年,我第一次跟騎,跟家長借了車,沒有什麼訓練,就上路了!
以為愛騎腳踏車的我,四天三夜的旅程,應該是沒什麼大問題!但我錯了!
第一次的印象,就是當我累到極致時,曾經訓練的身體會採取最省力的方式前進!

在2011年,第二次跟騎,我帶著折疊車「小V」挑戰,兩百多公里的旅程。
因為是熟悉的路線,可以感受到心情比較輕盈,跟在隊伍的最後面,
以比較自由的方式踩踏著,開始有了旅行的心情,不僅僅是畢挑,也是畢業旅行!

在2012年之後,三次的登山畢挑,我參與了第一次的雪山行,
氣喘吁吁,背負裝備,一步一步往上行走,隨著大地逐漸攀升...
稀薄的空氣,寒冷的氣溫,乾燥的體感、繚繞的雲海、黎明前最黑的暗!
我第一次感受到屬於大山的力量,是一場朝聖之旅,淨化了內外在心靈。

而在2015年,回到了單車畢挑,而我從跟隨者的角色變成了帶領者。
這學期,阿綸帶著孩子們隔週鍛鍊,我帶著孩子們兩次外騎,早上訓練...
這時,我定位了屬於我對於單車畢挑的概念,就是不只是挑戰,更是共同的旅程!
那年的夏天,我帶著Nado這22屆孩子們從台東往花蓮出發,
記得當時的我,隨時留意計數器上的數字與里程數,安排著休息的位置,
反覆翻閱著舒跑所留下來的筆記,確認著自己仍是在對的路上行進著,
體力不錯的家長前前後後地看顧,一一照應的不同孩子的需求,
一同共騎的教師群也穩定著不同孩子的心情,以及穩住我的狀態。
最後,有著大家的協力,我們順利地在鯉魚潭,完成了這次花東畢挑之旅!

接著,2016年,有了經驗的我,帶著去年的夥伴「菊次郎」繼續這年的畢挑,
學期訓練,在第一次外騎時,我發現了「團隊感」是23屆的重點,
所以除了阿綸訓練外,這次我也加強了每週訓練的項目,
不僅僅是體能,也包含了人與車的關係,以及團隊默契的培養。
有了扎實地訓練後,在第二次外騎時,團隊能以20公里的車速前進。
以這樣的經驗,我們順利地完成了花東外騎的挑戰,覺得整個旅行都很舒適。

今年,2017年,有著前兩次的經驗作為後盾,我將以何種狀態來進行呢?
這學期阿綸,特別著照料陪伴著這群孩子,幾乎每週都上來帶領訓練。
而我也從中學習到更深切的單車知識與鍛鍊方法,
每週的訓練計畫我也從一週兩次體訓,轉變為了週一到週四的目標型鍛鍊:
從呼吸與體力、核心肌群與耐力、團隊關係與默契、到車況保養與照護。
我希望每次的累積,能整合孩子們內在與外在,個人與團隊之間的能力與能量!
第二次外騎,我也將和河濱公園的路線改變成雙溪貢寮山海行,
安排的過程裡,遇到了許多問題(未知探路、車行不借車、大雨改期...)
雖然交通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換得山海之旅的體驗,這真是值得的!

這次的畢挑陪著我的是折疊車「如是」,沒有了三條交通車的支援,
我們以火車站為出發點,美崙國中為終點,整體路線只是稍稍變遠。
不過,在這次的旅程中,改變了支援系統,動用四台小車相互照護!
一路上補水、帶路、換胎、跟騎...才發現這場旅程,是屬於每個人的!

畢挑之旅,經過了一個學期的訓練,凝結成四天三夜的單車旅行。
花東的山海,屬於大地的體驗與共同完成的經驗,是屬於我們最重要的禮物。

突然,發現「相互依存、相互供養」的存在感,原來就是如是呀!